“互联网+茶叶”让茶业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

日期: 2015-10-23 / 来源:清大曜嘉


看起来很“土”的茶叶已经站在了时髦的“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是化学反应,必须打破原有的格局,自上而下进行颠覆。“互联网+茶叶”可以让茶业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迅猛发展,对茶业传统经营业态也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可以预见,不应用互联网将举步艰辛,但是如果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支撑和盲目抄袭别人的电商模式,也未必能取得较大成功。相关报告指出,95%的茶企电商都不盈利。

事实上,互联网落地茶叶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着“互联网+茶叶”和“茶叶+互联网”这两种商业模式。很多企业把“互联网+”当成了“+互联网”,这是理念的错误。“互联网+”是化学反应,“+互联网”是物理反应,“互联网+”必须打破原有的格局,是自上而下进行颠覆。

产品“身份证”号码

赋予每盒茶叶一个物联网标识编码,“一品一码”,每个茶叶包装完就有了唯一的“身份号码”,随着流通和消费到生命周期。


互联网+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此盒茶叶的种植情况、施肥情况、施加农药情况、添加剂使用情况,农残和重金属检测情况等。此盒茶叶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一目了然。

以前这些都不可想象,现在建立了全程可追溯茶叶安全管理系统,可以选购自己放心的安全茶叶了。
借助像互联网这样的新媒体形式,消费者可以完全自主地了解所消费产品的完整生产流程和相关质检报告,从而能够放心享用可追溯的安全食品。事实上,互联网能够改变的前端只看到的是供应链问题,是可追溯问题,但后端则是真正对管理系统的改变,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大的挑战。而且,在真正的“互联网+”的模式下,带给我们传统行业的是新的价值,新的生命,对于我们茶叶的品牌附加值也是意义重大,这才是我们做“互联网+”的真正意义,而不是简单地与互联网进行个嫁接。


“互联网+茶叶”全产业链高效

在现有互联网技术手段下,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要舍得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成本投入,这既是重拾消费者信心的需要,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互联网+茶叶”有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思维的变化,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从种植、养殖到生产端,都缺乏市场需求的考虑,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用“互联网+”可以为养殖、种植、流通服务;第二个层面就是方法和工具,“互联网+”为上游的生产、中游的加工、下游的销售,都可以提供实时数据。

“互联网+”对于农业而言,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数据应用,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压缩流通环节,加快运转速度,提高了效率;另外一方面,更加精准化,养殖企业、种植企业借助“互联网+”,与消费者的联系更加地精准,可以实现订单化生产,信息更加地对称。


“互联网+茶叶”创新商业模式

目前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互联网+茶叶”正在影响茶业的各个环节。首先,这一模式带来了生产的标准化;第二,带来了加工的数据化,第三,在流通中,营销渠道的扁平化带来了更多的商机;第四,在销售中,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化和社群化的新型营销方式。

在“互联网+茶叶”的风口,茶业许多过去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正在成为可能。互联网带来了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不同的商业业态和跨界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好的整合,很大程度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的农业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再造。

上一篇:清大曜嘉开启战略合作新模式

下一篇:溯源海丝路,共寻平安茶